您当前的位置:热点 > >正文
31万亿元的“新钱”,都去了谁的账户上? 全球时讯

时间:2023-05-14 09:13:16   来源:图解金融

过去一年中国广义货币新增了31 万亿元,但是,真实GDP没有增加多少,通胀也没有改变多少,这就意味着,3 1万亿元的新钱砸下去,中国经济都没个什么声响。

既没有进入GDP,又没有显示出通胀,这31万亿元新钱,到底消失在哪里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M2的统计内容开始“寻找”,因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广义货币M2的定义:


(资料图)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

更具体的,从存款的持有人上来说:

M2=在银行体系之外所有流通中的现金(M0)

+居民、企业单位在银行的所有活期存款

+居民、企业单位的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

+机关团体存款+财政性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存款

也就是说,人民币广义货币,基本上囊括境内所有的存款+现金( 不包括境外人民币存款 ),只要分析2023年的存款,相比2022年对应月份的构成,就知道,新增的31万亿“新钱”,到底去了谁的账户上。

中国人民银行对境内的人民币存款类型区分,体现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具体来说,除了 流通中的现金 之外,划分为 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机关团体存款、财政性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这五大类,其中住户存款和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又进一步被区分为 “活期存款” 以及 “定期及其他存款” ,这5个存款条目,再加上流通中的现金,大致就是广义货币M2的统计了。

下面的两个表格,就是人民银行统计的2022年上半年以及2023年前3个月金融机构存款的构成。

表格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表格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对比历史数据,我们把2021年、2022年和2023年3月的数据都列出来,而且一竿子插到底,将统计中的M2分为8个条目,具体见下表。

注1:表格数据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本人整理;

注2:根据央行定义,机关团体存款是指机关法人、事业法人、军队、武警、学校、医院等机关团体存放在银行的定活期存款,以及上述单位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委托业务沉淀在银行的货币资金,此外还包括社保系统结余、住房公积金等存款;

注3:财政性存款,主要包括政府存在央行的资金,还有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国库资金,包括地方国库存款和中央国库存款,大家可以理解为政府存款就可以了;

注4:2020-2022年3月的M2条目“合计”,都超出央行公布的M2数据1.1-1.2万亿元,可能是某些类型存款发生些许重叠造就,但由于差额占比不高,整体不影响年度的存款变动和序列分析。

很显然,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增加最多的,是居民的定期存款及其他存款,从2022年的75.2万亿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91.6万亿元,净增加16.4万亿元。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去年新增的31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中,有一半以上,都已经进入到居民的存款账户上了,因为该条目统计的是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所以,你可以理解,这些“新钱”进入居民账户之后,有超过一半,已经转化成居民的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

新钱的一半以上,已经进入居民账户了!

过去一年,增加其次多的,是非金融企业的定期存款及其他存款,从46万亿元增加到了52万亿元,净增加6万亿元,也就是说,非金融企事业单位,也得到了6万亿元的“新钱”。

接下来,是居民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分别增加了3.5万亿、2.2万亿和1.7万亿。

最意外的,是政府的财政性存款,不仅没增加,反而缩减了超过1000亿元,这在近几年的历史上也是从未有过的现象,在货币总量暴增31万亿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存款的减少的确是有点离谱——要知道,2021年,政府财政性存款还额外增加了1.1万亿元呢!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2022年一年不断的疫情封控之下,加上高企的显性和隐性地方政府债务,2022年可能是最近几年里地方政府财政最困难的一年,据说,许多地方的政府公务员都降薪甚至是欠薪……

可惜,央行统计中没有进一步区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存款,否则倒是可以好好分析一下。

另外,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居民和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都远低于定期存款的增速,其中居民的活期存款增速金额流通中货币的增速( 对应着CPI增幅 ),又远高于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 对应着PPI增速 ),这也正好对应了我中谈到的通胀情况:

中国过去一年的CPI和PPI增速,远低于货币供应的增速;

PPI同比增速,又远低于CPI的增速。

总结下来,很显然,过去一年新增31万亿元的“新钱”,最主要还是进了居民部门的账户,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感受不到呢?

呃,这个问题嘛,问得太有深度了。

大概,只有招商银行历年的年度报告,才能给我们一个好的解释了。

在中国,有关个人财富和贫富差距的数据,特别是银行存款和资产的差距,获取途径极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市公司,招商银行的年度报告,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每年一窥中国贫富差距的可靠数据。

招行把每月的日均总资产在50万以上的客户称为“金葵花客户”,而对于更高净值的人群,招行更是开通了“私人银行服务”。我们可以简单认为,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服务对象,是高净值的富裕人群;非私人银行客户的金葵花客户,则是有点儿资产的中产阶级;其他的一般客户,就是普通人了。

2023年3月25日,招商银行发布了其2022年的年度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关于招商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数据如下:

截至2022年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总数达1.84亿户,较上年末增长12.68%,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AUM)12.1230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68%。其中,私人银行客户数突破13万户,管理客户总资产余额3.7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74%,户均总资产2813.38万元,较上年末增加32.95万元;金葵花及以上客户共计414.34万户(即月日均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2.84%,管理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总资产余额98665.96亿元。

综合招商银行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年报,把其私人银行客户、金葵花客户和一般私人客户的数据给区分出来,就可以总结招商银行金融零售客户的资产分布结构了。

注:数据根据招商银行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年报的整理和计算

这份 数据,告诉了我们 一些有点儿残酷的真相:

占总客户群体0.07%的富人,拥有招商银行管理总资产的31.3%,2022年其人均资产高达2813万元,相比2021年人均增加33万元;

占总客户群体2.2%的中产,拥有招商银行管理总资产的50.1%,,2022年其人均资产为151.4万元,相比2021年 人均减少近2万元 ;

占总客户群体97.75%的普通,拥有招商银行管理总资产的18.6%,,2022年其人均资产为1.25万元,相比2021年人均增加1100元。

综合招商银行的数据,2.27%的人拥有招商银行所管理资产81.4%,通常所谓的“2/8法则”,用在财富分配上,极大概率低估了财富分配的不平衡性——实际是2%的人可能就拥有了80%的财富。

更重要的事,以往人数、资产和人均资产都持续增长的“中产阶级”,在2022年,其人均资产额度,居然罕见的出现了下降 (人均下降2万元) ,而不管怎样,富人和普通民众的资产,反而都还有所增加,这说明在过去的2022年,财富的不平等在加剧,而中产阶级,恰恰是最受挤压的一群人。

实际上,作为非“国有六大行 (工中农建邮交) ”的成员,招商银行在中国东部的大中城市服务网点较多,而在中西部的网点相对较少,其客户整体上已经属于中国文化层次和收入相对较高的人群——招商银行的客户资产分布,尚且是如此情况,中国整体的贫富差距,大家应该抱有更清醒的认识。

也正是通过招商银行的这份数据,你大致也应该明白了,为什么2022年新增加了31万亿元的货币,其中近20万亿明明都已经躺在了居民部门的账户上( 3.5万亿活期存款、16.4万亿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 ),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却并没有收入增加的感觉……

因为,在我们这种传统的、无限额度的信用货币发行模式下,有极少极少一部分居民,总是能比其他的居民,更能得到新发行货币的绝大部分份额。

点个在看支持一下 ❤️

标签:

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