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热点 > >正文
古城开发岂能如此任性

时间:2023-08-22 10:05:33   来源:南方日报


(资料图片)

高维

日前,关于甘肃省天水古城内多个文保院落的开发利用状况,央视的走访调查引发广泛关注——耗资近9亿元修缮的古城,摇身一变成了商业街区,成了当地市民口中的“三不像”。

古城进行商业化改造,本来不算稀奇。然而,如何平衡开发和保护,却历来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审慎评估、有序落实。据报道,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当地为此启动了抢救性保护工作,“复活”29座文保院落。但经过修缮后,它们不仅“面目全非”,还遭遇违规私搭乱建、随意变更业态,商业的进驻甚至限制了游客的参观范围,仅有3处免费开放。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不仅是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更是法治观念的缺失,监管机制的缺位。

花费巨款“修旧如旧”本就不易,“破坏式开发”实属不该。比如,古城内的一处中式院落被改建成日式餐厅,其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令人堪忧。有专家指出,改建后,雨天时雨水会溅到柱子上,加快院落的糟朽。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见水一次伤害一次。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有人把刻有棱角的东西全部磨平:有人把古建里的楼梯全部取掉;精心修缮过的柱子上钉着指纹打卡机……

适度开发无可厚非,但不能只算“经济账”,更不能成了“糊涂账”。2022年9月,天水市秦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授予了天水市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9处文保单位特许经营权;根据相关要求,无论是业态设置,还是装修改建,都需要经过至少县级文物部门的批准。可让人看不懂的是,面对舆论监督,相关负责人却表示,这些“改头换面”的经营均系未批先设、未批先修,主管部门“没有收到任何报批手续,所以无从监管”。

我们不仅要追问:难道不报批就不能监管了吗?当地专家曾数次反映问题,为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古城之所以是古城,姓“古”是底线。文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砖一石都是历史的痕迹,“保护第一”的原则偏失不得、动摇不得,一味趋利无异于杀鸡取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充分挖掘在地文化,以全域旅游理念做好长期规划,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就不失为一种“慢慢来,比较快”的经营思路。最起码,对于需要严格保护的文化家底,相关单位不能当甩手掌柜,必要时还应经过专业论证、广泛收集公众意见。

虽说流水不腐,开发利用也是活态传承,但唯有细水长流,“文化资本”才能生生不息。20日,天水市委、市政府回应:启动整改,严肃查处失职渎职行为。希望有关部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给公众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这样的“任性”开发,实在不能再放任了。

标签:

精心推荐